半導體大廠布局人工智能芯片
字號:T|T
人工智能(AI)是科技行業的下一個重大領域,在大數據和物聯網的發展下,IBM、穀歌、Facebook等國際科技巨頭均將人工智能技術作為開發重點。近日,穀歌在其I/O開發者大會上公開展示了針對人工智能應用的加速器芯片張量處理單元(TPUs)。這一動向顯示未來的人工智能芯片作為核心和底層基礎,將成為發展重點。
“TPU”以“深度學習”引人注目
深度學習是本輪人工智能新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機器學習中非常接近人工智能的領域。
一年一度的穀歌I/O開發者大會均會有新產品新技術發布,今年也不例外,發布會首天,穀歌即發布全新智能助手(能實現日常對話的Google Assistant、智能聊天應用Allo 以及全新的視頻應用Duo);智能家具產品(Google Home,穀歌家庭)、全新的安卓操作係統androids N 及VR 平台Daydream 等軟硬件產品。然而,縱觀整場大會,人工智能無疑是穀歌未來戰略布局的重中之重,特別是人工智能專用芯片“TPU”更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據穀歌首席執行官(CEO)桑達爾·皮查伊介紹,深度學習是本輪人工智能新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機器學習中非常接近人工智能的領域。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通過模擬人類大腦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結合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機器的無監督學習,從而實現機器的智能生長。與“深度學習”相配合的處理器TPU,單位耗電量性能要快。據悉,TPU為取得3月份“圍棋人機大戰”勝利的“AlphaGo”做出了貢獻。
據了解,人工智能的實現需要依賴三個要素:算法、底層硬件和數據庫。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芯片將成為未來半導體公司布局發展的重點。
國際廠商以並購加緊布局
高通除智能手機之外,也將視線擴展到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在人工智能方麵也積極布局。
人工智能芯片之所以受到重視,緣於其潛在的廣泛應用場景。根據長江證券提供的數據,當前互聯網的發展正遭遇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乏力等瓶頸,“互聯網+行業”麵臨智能化程度不足的影響。而人工智能正是推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實現突破的“秘鑰”。比如AI+醫療將可輔助醫生更快、更準確地發現患者病症,加速新藥研發,如IBM的沃森機器人;AI+汽車可促進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穀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已在美國四個城市實現道路測試,未來3~5年有望實用化;AI+安防將可基於大數據與雲計算等全新技術,利用地理信息與全息技術實現對犯罪嫌疑人的實時軌跡追蹤,精準定位等;凡此種種,均表明人工智能將占據新一輪技術發展的高點,應用前景極為廣闊。據BBC預測,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1190億元。
受此影響,人工智能芯片成為半導體巨頭布局的重點。在國際廠商方麵,英特爾、高通、IBM、英偉達、美光等已經開始布局,發展人工智能芯片。2015年Intel收購Saffron即是在AI芯片方麵發力,IBM、高通等亦紛紛跟進。Saffron成立於1999年,由前IBM知識管理和智能代理中心首席科學家Manuel Aparicio創立,前仁科軟件公司總經理Gayle Sheppard執掌運營。Saffron的技術旨在通過模仿人類大腦工作方式的算法來從龐大的數據集裏提取有用的信息。英特爾還表示,它可以綜合利用Altera的可編程芯片和至強芯片運行專用算法,例如用於訓練神經網絡的算法。
高通除智能手機之外,也將視線擴展到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在人工智能方麵也積極布局。據高通提供的資料,其在人工智能方麵,已投資了Clarifai公司。從品牌標誌到人臉識別,Clarifai的軟件可以快速分析視頻片段,識別超過1萬種不同場景;在中國,高通投資了雲知聲,雲知聲專注於物聯網人工智能服務,並提供頂尖智能語音識別技術。高通也在考慮把人工智能技術移植到智能手機上,其提出的Zeroth技術,在一個芯片上運行神經網絡,例如利用手機中的數字信號處理器提供圖像識別功能。
IBM則表示新的PowerPC能更好滿足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的需求。IBM希望開發一款模擬人腦功能芯片,能在智能手機上完成人工智能任務。此外,英偉達、美光等都在投資開發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芯片。
中國加快“互聯網+”人工智能步伐
日前,中科院計算所發布名為“寒武紀”的全球首個“神經網絡”處理器科研成果。
我國也在積極發展人工智能技術。5月23日,國家發改委網站正式公告,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製定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8年打造人工智能基礎資源與創新平台,人工智能產業體係、創新服務體係、標準化體係基本建立,基礎核心技術有所突破,總體技術和產業發展與國際同步,應用及係統級技術局部領先。在重點領域培育若幹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幹企業,初步建成基礎堅實、創新活躍、開放協作、綠色安全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形成千億級的人工智能市場應用規模。
日前,中科院計算所發布名為“寒武紀”的全球首個“神經網絡”處理器科研成果。據中科院研究員介紹,今年年內,這項成果將正式投入產業化,在不久的未來,反欺詐的刷臉支付、手機圖片搜索等都將成為現實。
此外,國內芯片企業則在人工智能芯片的應用化方麵邁出了步子。全誌科技年報透露,公司2016年將在積極提升現有業務經營業績的基礎上,加強業務創新,堅持產品形態多樣化建設,進一步積極拓展車載、娛樂、虛擬現實等多領域的應用範圍。在平板市場放緩後,全誌科技看上了VR芯片等人工智能領域。
據媒體報道,由前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主任餘凱創辦的地平線機器人技術研發公司即將完成智能家電首個人工智能芯片的設計工作,2017年初將麵世。
上一篇:手機芯片趨勢:10納米時代 下一篇:中國資本為何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巨頭愛思強
同類文章排行
- 深圳半導體產業鏈漸趨完整的版圖
- 三星/SK海力士將大規模投資研發DRAM 市場或
- 台積電坐穩晶圓代工龍頭 高端封裝明年豐收
- 2016半導體鏈全線看旺 晶圓訂單爆滿
- 全球代工產業格局生變 富士康轉戰印度
- 如何解決USB電壓下降問題?
- 半導體:聯發科紫光估計懸了 台灣排斥陸資
- 中國大陸12寸晶圓廠分布
- 智能家居在線批量燒錄的應用
- 全球市場LED燈泡8月售價:美國市場價格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