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晶圓廠將顛覆全球半導體業界的製造係統
字號:T|T
台積電最新的超大晶圓廠(GIGAFAB),每個月可生產超過10 萬片12 寸晶圓,每座造價高達3 千億新台幣(約合610億人民幣)。但今年4 月1 日,日本推出的“迷你晶圓廠”(Minimal Fab),瞄準物聯網時代小量、多樣的感測器需求,起價卻隻要 5 億日元(0.3 億元人民幣)。有媒體稱之為:“顛覆全球半導體業界的製造係統”。
這個由經濟產業省主導,由140 間日本企業、團體聯合開發的新世代製造係統,目標是透過成本與技術門檻的大幅降低,讓汽車與家電廠商能自己生產所需的半導體及感應器。形同推翻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30 年前所創的晶圓代工模式,重回早年飛利浦、Sony 等大廠都自己生產半導體的垂直整合時代。
販賣這種生產係統的,是日本橫河電機集團旗下的橫河解決方案。每台外型流線、美觀的製造機台,大小約與飲料自動販賣機差不多,但各自具備洗淨、加熱、曝光等功能。每一台機器,都相當於一條半導體製造的生產線。一條“迷你晶圓廠”產線,所需的最小麵積是大約是兩個網球場的大小。也僅是一座12 寸晶圓廠的百分之一麵積。
“迷你晶圓廠”能夠做到如此廉價、體積小,首先是挑戰業界常識的創新做法──不需要無塵室。
半導體芯片上如果沾有超過0.1 微米的灰塵就算是不良品,為此,製造室內一定要保持超高潔淨度。維持無塵室需要大量的電力,因此不隻投資金額很高、維持費用也相當驚人。所以半導體不大量生產的話,很難獲利。
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的原史朗挑戰了這項業界的常識。“半導體工廠真的需要無塵室嗎?明明需要隔絕灰塵的隻有晶圓而已。”抱持著這項疑問,原史朗從 1990 年代開始構想“迷你晶圓廠”。
幾年後,原史朗終於開發出局部無塵化的關鍵技術,並將此成果製出特殊運輸係統“Minimal Shuttle”。利用電磁鐵控製開關,幾乎不會有灰塵進入。
“迷你晶圓廠”的另一個特點,是不需要用到光罩,這又可大幅降低成本。Minimal Fab 的概念,就是那樣的時代十分需要的多種少量生產係統。要處理的晶圓大約直徑0.5 英寸,比1 日元硬幣還要小。因為晶圓很小,所以生產設備也要跟著變小。
芯片從晶圓上切割下來,大約1 平方公分大小。“迷你晶圓廠”的年產量大約是50 萬個,一般的12 寸晶圓廠則是兩億個。如果隻生產1 萬個,市麵上每一芯片要收1 萬日元,但“迷你晶圓廠”隻要收1,200 日元。
這項“迷你晶圓廠”的研發計劃,源自2010 年。從2012 年開始的3 年內,獲得經濟產業省的預算,計劃也隨之通過。現在包含許多製造大廠在內,共140 間企業團體參與。雖然是由橫河解決方案在銷售,可是參與開發製造的日本中小企業大約有30 間,這也是該設備的一大特色之一。
目前“迷你晶圓廠”的半導體前段製程所需的設備,已經大致研發完畢,開始正式銷售。預計2018 年以前,切割芯片功能與封裝等的後段製程設備也會開發完成。
同類文章排行
- 解析集成電路芯片原裝、散新和翻新區別
- 無線充電主流技術解決方案全麵解析
- 無線充電原理以及優缺點分析
- 教你如何辨別集成電路IC原裝正貨、散裝和翻
- 5G芯片大戰,華為高通誰與爭鋒?
- 芯朋淨利增長58.01%,新三板電源IC廠商業績
- 馬化騰談"缺芯之痛"國家大力支持,中國芯
- 選擇一款合適的手機充電器控製芯片應考慮那
- 走路也能充電,盤點十大創意無線充電新技術
- 解讀集成電路電源管理IC工作原理及特性